【心得】《擁抱刺蝟孩子》-建立與孩子的連結

最後更新日期: 2020 年 5 月 28 日

孩子怎麼都不聽我的話?孩子怎麼開始不理我了?
相信這是每個照養孩子的人最擔心的事情。
在此,與大家分享一本幫助我們和孩子相處的好書-《擁抱刺蝟孩子》

書籍基本資料

誰適合閱讀此書?

  1. 新手爸媽。
  2. 教育工作者。
  3. 想要與孩子的相處更加順利的大人。 

各節重點

1. 有風險的陪伴-明明想靠近,盡把你推遠

本節主要著重於點出大人靠近孩子的方式,往往擺錯了重點。

時常,我們會覺得是出於好意,不過孩子的反應通常是:「你好煩!」
在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,我會不時小心自己是否淪為「質問式語言」或是「說教給建議」,這同時也是本節提到的重點之一。

通常,這在孩子情緒不好時是大大的禁忌!

(1) 質問式語言:

何謂質問式語言?這裡提供幾個範例:「怎麼沒有……?」「為什麼不……?」
比如:怎麼沒有寫功課?為什麼不多想一點?

這些語言連我自己在心情不好的時候聽到都更生氣,何況是孩子。

所以,避開這些開頭的語句,我們要靠近孩子又更簡單一步了!

(2) 說教給建議:

平時給建議,孩子都不一定照做,孩子心情不好時給建議,等於挖洞給自己跳。
孩子在情緒風暴中時,最不喜歡就是有人要他怎麼做!

試想,當工作已經夠煩了,而還聽到老闆說這個東西要改東改西,想必大家心裡白眼都翻到天邊了吧!

因此,給建議可以,但要在彼此情緒都穩定的狀況下再給,不然只會兩敗俱傷。

至於,孩子情緒不好時該怎麼去與孩子建立連結,就要到本書第二節「有情感的陪伴-細緻貼近與深度連結」這裡為你揭曉。

2. 有情感的陪伴-細緻貼近與深度連結

一起來想想看,當我們有困境或情緒不好時,期待有怎樣的回應呢?
這個答案就是與孩子建立連結的訣竅。

通常,我們是希望對方能懂我的感受,不管是職場、婆媳、管教或是夫妻相處,都是希望對方能去體會我的感覺。
這也是我們在與孩子建立連結所需要具備的,懂孩子的感受。

如何懂孩子的感受?本章節提到兩個重要的訣竅,就是「尊重」與「同理心」。

(1) 尊重:

如何做到尊重孩子,就是先傾聽他發生了什麼事?
通常,我們可以用「怎麼了?」來開啟我們與孩子之間的對話。

而當孩子訴說時,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「專心聽」
在這樣的互動之下,孩子才會感覺到被尊重,而他也才能學會怎麼去尊重你。

(2) 同理心:

同理心簡而言之就是感同身受:試著去站在對方的立場,了解他為何這樣感受。接下來,就是利用你的語言去表達出來,讓孩子知道你懂他。

以下,附上一個簡介同理心很貼切的影片:

如果我們能做到影片中那樣,孩子與我們的距離就更進一步了!

3. 有肯定的陪伴-相信,希望就在雲的背後

本篇主要著重在對孩子使用「正向聚焦」的技巧,讓孩子對自己產生希望。
至於,如何給予孩子正向的回饋呢?

重點就在於看見孩子「努力的過程」與「就事論事」。

(1) 看見孩子努力的過程

我們很常看到孩子的表現的結果,而忽略其過程。

長期下來,會造成孩子只注重表面,會造成孩子只相信「能力」,如長期的失敗會造成自己的習得無助。

如果,我們能帶著孩子看見過程中的努力,孩子會相信「努力」,而能在事情上培養正確的態度。

心理學家Dweck在研究中提到,如孩子對自己是有「成長思維」,相信自己是可以不斷努力獲得成長,相較於擁有「固定思維」的孩子,更容易取得更好的成就。

因此,我們要多從孩子的過程面下手,肯定行為背後的意圖,給予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。

同時,鼓勵孩子自己與自己比較,才不會人比人氣死人又造成孩子價值觀偏差。

(2) 就事論事

當我們在與孩子討論時,絕對要避免的就是「翻舊帳」。

當正向聚焦的回饋之後,如加上說教、批判或數落,將會大大的降低效果。
回到我們自己身上,我們也是不喜歡當自己情緒不好時,還被牽拖一大堆舊事。

因此,切記就事論事。

4. 有成長的陪伴-在關係中長出因應挫敗的本事

本章節綜合第2部分與第3部分,結合「同理心」與「正向聚焦」,來因應當孩子遇到挫折時,我們大人們該如何陪伴他們長出自己的力量。

(1) 承接負向情緒,看見孩子的努力

當孩子因挫敗而有負向情緒時,此刻最需要他人的同理與看見,這也是親子關係更進一步的好時機。

一開始,我們可以先問「怎麼啦?」,然後全心全意地聽孩子說。孩子說的過程先不及於回話,而是去聽出孩子的情緒再回應。

回應完情緒之後,在來看見孩子過程中不屈不撓之處,讓孩子能看見自己的力量並保有,而非一蹶不振。

(2) 允許孩子長大,做有品質的陪伴

父母必須意識到終究有與孩子分開的一天,天下無不散的筵席。

孩子無挫折容忍力,背後很大的原因是碰到過於呵護的大人。

這類型的大人,可能因為過往的親子經驗,對於分開有很多的恐懼或不安全感,而這反而會害到了孩子。 

我們要做孩子的貴人,需要做到的就是穩定的陪伴。

而穩定的陪伴,構成的要素就是「同理心」與「正向聚焦」,讓孩子感受到支持與理解,這樣就足夠了。

我們有我們的人生,孩子有孩子的人生,陪伴彼此,一起成長。

5. 有智慧的陪伴-站對位置,做有效的選擇

本章節提及父母身教的重要性,根據Vygotsky所提及:孩子的成長身受於模仿「重要他人」。

如果大人能夠扮演好正向的腳色,給予孩子的學習是最好的。

因此,除了上述幾點持續去做之外,最重要的是不要出現以下幾點的狀況:

(1) 是「放手」而不是「放生」

許多父母因為孩子長大,不如自己期待所控制之後,就極端地轉變成「放生」,這在孩子青少年期特別容易出現。

當孩子進入青少年期,會渴望更多的獨立自主性。然而,由於孩子自主的經驗尚未累積,所以在許多事情上還有很多缺漏,此時更需要大人的「引導」,讓他成為一個更好的大人。

因此,如父母戀棧於控制自己的小孩,而不是尊重小孩的自主性時,在孩子的青少年期會碰到許多的挑戰,而因此造成許多家庭問題。

如果轉向更極端的「放生」,不但是害了孩子,也是害了自己。大人窮著急,小孩沒方向,未來肯定有更多的問題。

(2) 大人願意尊重,孩子就會尊重

家長總是孩子最重要的重要他人,許多價值觀上都會從家長上學習到。

如果大人能夠秉持著開放、尊重對於各項事物,孩子也能逐漸地耳濡目染,讓他習得這樣的價值。所以,還是回到大人能要調整好自己,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關心與正向,讓他們能在滋潤中成長。

而這個滋潤,就是「同理心」與「正向聚焦」,利用上述技巧,就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尊重。

6. 有自覺的陪伴-有多久,沒好好照顧自己了

最後的章節,回到照顧自己身上。

如果自己的狀態未調整好,就無法好好照顧孩子,最終兩敗俱傷。
而我們身為大人,並沒有太多本錢去練習。

然而,快速的訣竅就是將「同理心」與「正向聚焦」用在自己的身上。

(1) 覺察自己的情緒

生活繁忙,很常在腳色的轉換間打轉,比如父母、員工、子女或是伴侶等,而都沒時間停下來去覺察自己。

所以,請每天留一點時間給自己,去「同理」自己今天的情緒。

往往,情緒就會告訴你所在意的事情,讓你對自己的生活有更進一步的了解,也能試著調整自己的狀態,自助又助人(孩子)。

(2) 指責其實是自身的焦慮

「我會跟你說這麼多,是因為我在關心你呀!」

我們很常以「我是在關心你呀」的說法與孩子對話,而這讓孩子感受到的很常是「被指責」。

通常,這句話的背後其實是由自己的擔心產生,擔心這件事不如自己的預期發展、無法被自己控制。這又回到上述段落提到的,孩子是獨立的個體,而非我們的附屬品。

我們需要做的,而是負責好自己的事,而非把所有事都攬到自己身上。

我們在父母這個腳色上就是需要提供孩子有品質、穩定的陪伴,關心孩子及說出自己的期待,這就夠了!同時,透過這個方式也能降低你的焦慮。

結語

以上為我讀《擁抱刺蝟孩子》的重點整理及所思所想。

書中還有提及許多實務的例子供大家參考,所以非常鼓勵大家可以購買或借閱此書來看看,為自己陪伴孩子的能力增能,讓自己事半功倍。

文末,附上作者陳志恆心理師上電台分享本書的音檔。

6 thoughts on “【心得】《擁抱刺蝟孩子》-建立與孩子的連結”

  1. 與孩子相處是一個終身都要學習的課題,我有讀過相關書籍…與孩子溝通時要蹲下來跟牠們說話,互相尊重,站長覺得這樣是對的嗎?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